当杨瀚森在NBA狂发“朋友圈”,曾凡博的篮球路在何方?
这个秋天,NBA季前赛的舞台上,上演了一出冰与火之歌。主角是两位备受瞩目的中国年轻面孔:杨瀚森与曾凡博。
一边是烈火烹油,鲜花着锦。杨瀚森在波特兰开拓者的第二战,用17分钟轰下16分的狂暴表现,瞬间点燃了中美篮球圈。开拓者官方推特像追星小粉丝一样连发8推,NBA官方也忙不迭地送上3条“点赞”,合计11推的排面,妥妥的“流量新贵”。他那精准的三分、稳健的罚球和遮天大帽,仿佛在宣告:这个舞台,我准备好了。
而另一边,则是曾凡博所处的寂静深秋。在竞争激烈的另一个训练营或发展联盟赛场,他的名字鲜少出现在闪光灯下,甚至连触球的机会都显得弥足珍贵。当杨瀚森的高光集锦在网络上病毒式传播时,曾凡博的片段,或许只是角落里一个沉默的转身,或是一次折返跑后的微微喘息。

这对比,强烈得有些刺眼。曾几何时,曾凡博也是那个被寄予厚望的“明日之星”,拥有劲爆的身体素质和无限的潜力。可职业篮球的路径,就是这样现实而残酷。它不问出身,不念过往,只认你当下在场上能贡献什么。当杨瀚森用即战力迅速“圈地”时,曾凡博的成长曲线,似乎还停留在等待与磨砺的阶段。
面对落差,“CBA刺头”的生存哲学是面镜子
此情此景,不禁让人想问一句:小曾,你能接受这落差吗?

这并非苛责,而是一种设身处地的关切。从聚光灯下的焦点,到默默无闻的边缘人,心理的落差远比数据的差距更难弥补。这时候,我们不妨把目光转回国内,看看那些在CBA赛场上演着“职场变形记”的球员们,他们或许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样本。
想想那些曾被贴上“刺头”标签的球员吧。比如许钟豪,当年在CBA也是争议不断,球场上的动作屡屡成为话题焦点。当他在顶级联赛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时,他选择了一条“曲线救国”的道路——加盟NBL的安徽文一,乃至传闻中的澳门球队。这并非失败,而是一种务实的转向。从CBA到次级联赛,看似“降维”,实则是找到了一个更适合自己当下状态、能获得更多出场时间和战术地位的“立足点”。在那里,他依然是内线的重要支柱,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自己的篮球生命。

还有李根,从北京到新疆,再到后来的辗转,每一次转换都伴随着争议与期待。他们用行动证明,篮球世界并非只有NBA和CBA首发这一条独木桥。当一条路暂时走不通时,换一个环境,寻找一个能让自己呼吸、成长的空间,同样是一种智慧。
立足之地,并非只有NBA这一座“华山”

对于曾凡博而言,现在的困境,或许正是一次重新审视自我和规划未来的契机。
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NBA是篮球的圣殿,但绝非唯一的乐园。那里汇聚了全球最顶尖的五百名球员,竞争之惨烈超乎想象。杨瀚森的爆发是可喜的,但他的路径难以简单复制。如果短期内确实难以在NBA找到稳定的位置,那么,“退一步”未必是退缩,可能是为了跳得更远。
重回CBA,在一个熟悉且能确保核心地位的环境中,打磨技术,积累信心,像当年的易建联一样,先成为国内的绝对霸主,再图后续,这是一条被验证过的康庄大道。甚至,像一些前辈一样,想去欧洲、澳洲或者发展联盟历练,体验不同的篮球风格,全面提升自己的对抗和意识,也是一种极具价值的“海外镀金”。
重要的是,要找到那个能让自己“打上球”,能持续进步的平台。篮球的生命力在于比赛,在于在场上的每一分钟实践。长期坐在冷板凳上,看着队友创造历史,对年轻球员的成长弊大于利。
结语:每个人的花期不同
杨瀚森的绽放,绚烂而迅速,让我们欢呼。但曾凡博的种子,或许需要更长时间的蛰伏与酝酿。篮球场如同一个巨大的生态园,既有参天大树,也有茵茵绿草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和价值。
不必为曾凡博一时的沉寂而过度焦虑,也不必强行将他与杨瀚森进行对比。他的道路,终究要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。无论是最终在NBA杀出一片天,还是选择回归CBA成为栋梁,抑或是在其他联赛找到属于自己的篮球快乐,只要不放弃对篮球的热爱与追求,他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“立足之地”。
毕竟,真正的牌面,不只是NBA得11条推文,更是无论身处何地,都能打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比赛。
Copyright 2024 Ac米兰俱乐部官网-ACMilan「中国」OfficialWebsite All Rights by 米兰官网